說到奶茶,最近都有在說:絲襪奶茶,和流行已久的珍珠奶茶風格有點不同,英式奶茶在台灣從前是有點不太流行。因為台灣受到些微日本文化影響,所以較會習慣泡茶-茶藝。
茶藝-是多用綠茶,半熟和熟焢焙為主。
英式的紅茶-作法用西冷紅茶和錫蘭紅茶,對本地人有點陌生。後來台灣也流行了奶茶,但是珍珠奶茶,是愛喝冷的。不管怎麼茶,做冷的方法較困難,所以又開始流行千百種的方法,所謂百花齊放嘛!
早期的珍珠奶茶也是機緣巧合,無意中發明,粉圓-不管大小,本地人早在食用,在甜品方面,加在甜湯便甜湯粉圓,做成元宵,便元宵粉圓,做鹹的便是有加青菜的鹹湯圓等,,,。在無意中,粉圓掉進奶茶裡,哈!哈!這更是個不錯的點子,珍珠在奶茶裡便叫-珍珠奶茶吧!
珍珠奶茶在中南部起始流行,那邊氣溫較熱些,所以開始便是冷奶茶了。當初也是摸索性質,他們用小量的西冷熱紅茶,加大量的脫脂奶粉再加上大量的冰和糖水,但是奶粉在冰裡不會自然溶化,好了!來一個手搖,把材料手搖平均把。那便成了紅極一時的-手搖珍珠奶茶。
珍珠奶茶在70-80年代紅了不久,因生活環境,經濟變化。在90年代又開流行喝咖啡了,在那時可能經濟打緊和工作繁忙,咖啡不但可以提神,也是味美飲品,那便應因而生了。咖啡習慣是喝熱的,人們便習慣喝熱飲料和冰飲料。港台影視交流,不久把香港的在地文化-絲襪奶茶沖進台灣,我們愛流行,也就多了一個話題-絲襪奶茶。
絲襪奶茶-因香港接受英式文化薰陶多年,英國人對英式紅茶的喝法早已是根深柢固,港人把英式奶茶進化,成為更地道口味。哈!哈!便成了絲襪奶茶。在這我也不多說做奶茶的詳細技巧,因網路早已千百種配方了。
根據我小學同學的爸爸細說當年,他的爸爸是一位茶室老板兼員工,朋友稱他為陳伯,陳伯在飲食界沒怎名氣,但同行都會敬重他的專業水準。我請教他奶茶的源由和技巧,「他給我第一句話便是:為兩餐吧!」,他再攸攸的說著:「多做就好啦!,」
其實沖絲襪奶茶,在家自己做和做生意,是有分別的。自己做,做不到材料充足,流量快,口感生鮮,每一柸都是生鮮現做的。他跟著說:「做奶茶主要分三部份:撈茶,沖茶拉茶,和後溫茶(就是微火煮茶至那茶膽買完為止),當然專業的材料也很重要」。
- 撈茶: 是把三種不同種類的茶葉調在一起。行話是,粗,中,幼,分別是:錫蘭紅茶,西冷紅茶,在地普洱茶。意思是三種不同的味道加在一起,產生一種, 濃,香,味 都美的境界。
- 熱茶: 熱茶其實也重要,生意好沒幾分鐘就賣光,如果雨天和閒時,那茶胆會放久些,那火就要控制好,久不久就拉一兩下囉!所以叫拉茶啦!拉茶目的是讓茶平均 出味和不會煮太老,茶煮老便會苦不香。但是有一點澀味是正常,因為鍚蘭茶會有一些這味。有些同行加雞蛋殼去澀,有用啲!
- 配料: 奶和糖也重要,奶要奶水(現在人稱為淡奶)最好用黑白奶和三花,不是和他們有配合廣告,實在同行都在用。糖要白糖,因為夠甜體積小,不會沖淡奶茶本 身。
- 沖茶: 把90-100度的熱水沖進紅茶內,再拉起,再沖進。重複做4-7次,見人見智吧!生意不好,就有空拉多幾次,忙死就沒空拉啦!
我再請教陳伯,絲襪奶茶的名字由來,陳伯沈寂了半響,攸攸道:「其實我也是在快退休,才知道外面傳出來有這名字,絲襪奶茶。可能50年代早期,物資缺乏,要找專業合用的用具不好找,同行大多自己動手做,做自己合用的工具,(所謂比較順手)。
那時的茶袋不好用,不是太薄,便是太疏。所以同行都用已做茶袋,便動到自己太太絲襪上了,女士的絲襪很容勾絲破損,破了一橫不好看,那便要丟掉有點可惜,便用來做茶袋,呀!才發現很好用,便一直用下去。
但現在很專業,買怎麼用具都可以了,所以現在的沖茶袋,不是用太太的絲襪做啦!哈!哈!
早期賣奶茶是在路邊的攤眅做生意,我們叫-大排檔。大排檔只有飲料和簡單的三文治。後來進化成-冰室。冰室當然有冰賣囉!那時後最為人知是:紅豆冰、蓮子冰和水菓冰。冰室做早、午、下午茶我們叫(3點3),只做些飲料麵包,那時家喻戶曉的。(波蘿油),(鮮油多)便是在那時候的產物。後來生意做大了,叫茶餐廳,茶餐廳就熱鬧啦!有飲料、冰類、三文治、還多了早,午,晚飯,港式小炒便是那時候,產生的文化特色。
現在廣東(香港)小炒,已流行世界,有華人的地方,就有 ■香港小炒。
人們有說:外行人看熱鬧,看見怎麼說怎麼。70年代港台影明星兩地遊玩,自然便把絲襪奶茶流行進台灣,他們看見做茶的師傅茶袋用絲襪做,邊沖茶,邊拉動茶袋,很有戲劇性,便稱之為絲襪奶茶吧!陳伯說:「香港人茶餘飯後,都會說:去大排檔喝奶茶吧!其實叫:大排檔奶茶才是本地人稱呼。」
正如我們的珍珠奶茶,流傳到國外,人們看見大大顆的粉圓在奶茶裡,很可愛。便給它外號:波霸奶茶。這也是外行人看熱鬧。如果在台灣的泡茶店(泡沫紅茶店)跟小姐說;「要柸波霸奶茶,」那小姐一定向您白眼。那小姐是波霸還好,是嗎!哈!哈!
0 留言
歡迎留言細說,留言是我們的動力!